中國重工試水軍工證券化背后
2013-09-29 08:05:23 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: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
9月24日,中國重工發布公告,23日已收到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文件,后者同意公司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收購大連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(下稱“大連造船”)和武昌造船廠(位置 評論 新聞)集團有限公司(下稱“武昌造船”)軍工重大裝備總裝業務及資產的方案(簡稱方案)。
主管部門點頭,迄今為止中國資本市場上最大的一次軍工資產注入案,而中國首艘航母“遼寧艦”更令此次注入披上濃厚的“神秘色彩”——自2005年起,大連造船即負責這艘來自烏克蘭的6.5萬噸級、未完工航母的續建和中國本土化改造。
“獲得國防科技工業局的批準后,公司將正式啟動資金的募集和后續的收購。”9月27日,中國重工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。
方案顯示,中國重工將向不超過10個特定投資者發行22.08億股,發行價格不低于定價基準日前二十個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價的90%,大連造船與武昌造船承諾將分別認購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總量的10%。
有軍方背景人士指出,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及對礦產資源,特別是石油天然氣需求的不斷提升,捍衛海洋國土權益、保衛中國船舶(600150,股吧)航路安全的要求正日益迫切。在此背景下,2013年4月發布的國防白皮書提出:全面提高近海綜合作戰能力、戰略威懾與反擊能力,逐步發展遠海合作與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能力,要推動海軍建設整體轉型。
這為中國重工提供了廣闊而巨大的市場空間。
“隨著我國由近海防御型海軍建設向遠海機動作戰能力建設轉型,在航母編隊建設、現役艦艇跨代升級等因素的帶動下,我國海軍裝備需求將呈強勁增長趨勢,我國海軍軍品行業將保持快速發展勢頭。在此背景下,公司軍工軍貿生產任務持續快速增長,急需大規模技術改造,進一步提高公司軍品業務的研發、設計及生產能力。”中國重工公告稱。
“與國際知名軍工企業相比,我國的軍工企業還有很大的差距,這不但反映在技術實力等方面,也反映在管理機制和體制上,因此推動這些軍工資產上市,將有利于縮小中國企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。”上述軍方背景人士稱。
權威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在2013年年度報告中指出,2011年全球靠戰爭取得豐厚利潤的前10家武器制造商的總銷售額為2335.4億美元,占前100家最大武器制造商的銷售總額的50%,任何一個經濟領域的增長速度都不及武器工業。
其中排名第一的美國洛克希德-馬丁公司,2011年武器和軍事服務銷售額達到362.7億美元。東方證券研究所業務總監王天一對比發現:“同期,中國重工的銷售額僅相當于它的1/20,而中國重工已經是中國十大軍企中最大的一家。”
更重要的是,通過上市后的機制轉換,一些軍用技術會逐步向民用商業領域拓展,從而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注入巨大的創新動力,“從歷史上看,重大創新總是與軍工企業聯系在一起。”王天一向記者表示。
受中國重工收購軍工資產的影響,自這一消息曝光的9月11日起,該公司股票連續4天漲停,從最初的4.46元/股飆升至最高6.96元/股,漲幅達到56%以上。
即便如此,洛克希德-馬丁公司的總市值也較中國重工高2.7倍以上,“而前者的市盈率卻僅為后者的1/2,”王天一指出。
上述軍方背景人士則表示,除了國情差異因素外,中國重工的增長潛力與市場空間也是投資者追捧它的原因,這遠非美國軍工企業可比。“美國年度軍費已占全球總軍費的1/4,還能有多大提升空間?相反,為維護國家主權,中國的國防開支已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了。”
公開資料顯示,2013年中國國防支出預算達7202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10.7%,“海軍的投入增長(比國防總預算增速)高出一番還多。”此外據中船重工經濟研究中心預期,未來幾年,中國海洋公務執法船(船型 船廠 買賣)的需求也將達到300億-500億元。